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蛇形山鎮雙泉村,曾經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,沒有產業,交通不便,全村基本分布在一條山沖里,村中老人回憶起過去的雙泉村,“這里低頭看山,抬頭望山,走出去買點物品得費一整天工夫?!?/p>
貧窮壓不垮山里人,雙泉村人在村黨支部書記鐘偉華的帶領下拓寬思路抓機遇,勤勞致富謀發展,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,在山溝溝里種出致富增收的搖錢“薯”,靠雙手改變貧窮落后面貌。
(資料圖)
順著曲蜒山路,兩旁青山疊翠,鳥叫蟲鳴,綠油油的紅薯藤覆蓋了原本裸露的荒山,清早,清風徐徐,沿著鄉道閑庭信步,便可看到幾位農人在紅薯基地除草耕耘,宛若置身山水人文畫中……
雙泉村鄉村一隅(陳波 供圖)
一個支部“一面旗”
村支部以婁星區“三基三創”基層治理提升行動為抓手,狠抓支部建設,給在家的無職黨員設置矛盾調解、政策宣傳、安全巡查、產業發展示范等服務崗位,明確職責,織密黨員聯系群眾的服務網;
探索以屋場為基本單元的治理新模式,將全村細化成6個屋場,把黨支部建在屋場上,開展“黨員帶頭、全民參與”實踐活動,組織黨員穿起紅馬甲活躍在鄉村建設的一線;
制定流動黨員管理辦法,以“指尖課堂”的形式將支部動態、村莊變化發送給外出黨員,引導他們在外不忘家鄉,致富不忘鄉親,“帶技術、帶見識、帶資金、帶項目”回鄉創業發展……
各項工作一線“黨旗”飄飄,雙泉成為婁星區的黨建示范強村,干群關系密切融洽,大家干勁十足。
多產發展“一同富”
產業興旺,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。為了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困境,鼓起了群眾的“錢袋子”,雙泉村支兩委請來了市、區農業專家對本村的地形地貌、區位條件、農業生產進行了綜合調研,給出了一條發展的新路子,種紅薯,建紅薯干、紅薯粉加工廠。
“國家政策好,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,公路通到了每家每戶,我們的致富路也一定能鋪好!”雙泉村支部書記鐘偉華信心十足,他帶領村干部不斷去各地考察,學習種薯和加工技術,選購優質薯苗,爭取農業項目資金,咨詢加工廠建設手續,開展市場調查,制定發展規劃,一條立足特色的紅薯產業成為雙泉村實現產業振興的“新引擎”。
黨群共繪“一張圖”
“請楊里沖屋場的村民晚上八點到屋場理事長王秋興家開個會……”從村村響大喇叭傳出一個通知。
幾條板凳,幾壺涼茶,楊里沖的“議事屋場會”開始了,“全村統一規劃種植,形成規模效應,支部抓合作社,合作社帶農戶,群眾得實惠,在家農戶種植紅薯賣給粉絲加工廠,可以守著家里人賺錢,外出務工的村民年底能領取流轉土地租金,采取定點批量銷售和農戶零售的方式獲利?!?/p>
村支書鐘偉華把他的“村合作社+加工廠+農戶”的致富經詳詳細細跟村民講明白,村民們也是全力支持,“村里要發展產業,種能生錢的紅薯,明年荒田荒地也能長出票子來哩,這樣的好事我們雙手贊同?!?/p>
選準好路子,認清了發展模式,群眾又信賴黨員干部,還有什么能阻擋村子的發展呢?
經過三個多月的準備工作,整合出100多畝土地,荒山荒地都插上了薯苗,紅薯基地已初具雛形,加工廠也要趕在第一批紅薯收獲前緊鑼密鼓地抓緊建設,滿眼的“青山綠水”變成了來年的“金山銀山”,黨員群眾齊心協力往一個方向使勁,步調統一邁開了振興的鏗鏘步伐。
鄉村振興“一盤棋”
黨支部產生了凝聚力,村民更有干勁。雙泉村黨支部帶領黨員群眾共同治理河灘、水庫保證飲水安全,清理鋪設管渠為紅薯基地灌溉問題;
開起農民種養培訓班,旨在培育一批自己的“土專家”“田秀才”,讓他們成為創新創業的探索者和實踐者,加快推進人才振興;
組建起志愿服務隊伍,推進鄉風文明建設,提振群眾的精氣神。
下一步,他們將充分挖掘當地資源,圍繞豐富的鄉村資源,全力打造集餐飲、農耕為一體的生態旅游鄉村,讓農耕記憶、鄉愁情懷、自然風光都在這里落地生根,讓鄉村綠水青山不斷“擦亮”,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。
時光為卷,奮斗作筆。在希望的田野上,稻香魚肥,瓜果飄香。
雙泉村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,以黨建引領發展,以發展推動黨建的故事正如火如荼地書寫,正逐步匯成全面推進當地鄉村振興的美麗答卷。(成榮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