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wbr id="fxoix"></wbr>
<wbr id="fxoix"></wbr>
您的位置:首頁 >觀察 >

天天觀天下!【科技興農 春耕河北】從最美農技員的微信群里勾勒出一張“春耕群景圖”

王建威騎著電動自行車外出指導春耕(央廣網見習記者 王偉倩 攝)

央廣網保定3月4日消息(見習記者王偉倩)“王老師,您明天上午有空嗎?想請您過來給看下我家小麥的返青長勢?!?月27日下班后,忙碌一天的王建威,手機微信提示聲仍響個不停,群里咨詢春耕情況的消息接連不斷。他趕緊撂下碗筷,再次“上線”,耐心回復群里的每個問題,一直忙到晚上11點多。第二天一早,王建威騎上充滿電的電動自行車,向20公里外的柳陀村出發,迎著朝陽開啟了他指導春耕的一天。


(資料圖)

王建威在查看小麥返青長勢(央廣網見習記者 王偉倩 攝)

王建威是土生土長的河北望都人,祖輩都是農民。1992年6月,從河北農業大學邯鄲分校農學系作物專業畢業后,他便回到家鄉,從縣農業局技術中心站開始,真正踏上了農業技術推廣的道路。

王建威奔波于指導春耕的路上(央廣網見習記者 王偉倩 攝)

從助理農藝師到農業推廣研究員,從“小王”到“老王”,這條路,王建威一走就是30年。30年間,他的足跡踏遍了望都縣每寸土地,20多萬農民從他這里學到了新的農業科學技術,幾百項新技術新品種由他落地到望都。望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田濤一提起王建威就說:“一年365天,有一大半時間他都在田間地頭?!?017年,王建威被農業農村部評為“最美農技員”。

王建威在線上與農戶交流(央廣網見習記者 王偉倩 攝)

除了常年穿梭在田間地頭的忙碌,王建威日常還要在80多個微信群里“穿梭”?!斑@80多個群,很多村里的蔬菜大王都在里邊,有問題就問,農業的事兒不能耽擱。所以,有時間我就拿著手機回復?!?023年的春天,通過這位“最美農技員”的微信群,連接起一個又一個村,一個又一個人,漸漸地勾勒出了一張科技農業的“春耕群景圖”。

把小麥的平均畝產數量拉到千斤以上

地處望都縣東北的南張莊村,轄區面積2400畝,現有耕地面積1764畝。這里,也是王建威出生的地方:“我小時候,每畝小麥只產100多斤。種的地不肥,種的法子不行,種子更不行……那時候聽大人說,外國每畝小麥能產1000多斤。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,我當時就在想,什么時候咱們的小麥也能產1000多斤???”

如今,王建威小時候的夢想早已實現,望都縣每畝小麥平均產量達到了508.5公斤。

王建威負責的南張莊村1000多畝示范田(央廣網見習記者 王偉倩 攝)

在南張莊村,有王建威負責技術和品種的1000多畝小麥示范田?!叭ツ?,我們采用矮稈、節水、高產的馬蘭1號小麥品種,運用縮行勻播種技術,實打實收35畝,又一次創造了保定市小麥最高畝產紀錄——797.7公斤,將近1600斤?!?/p>

王建威在查看小麥返青長勢(央廣網見習記者 王偉倩 攝)

2023年初,王建威早早就開始為新一年的春耕做準備:一是查看苗情、墑情、病蟲害發生情況及部分地塊發生的凍害情況,根據具體情況分類進行指導;二是根據具體情況編寫望都縣2023年小麥苗情及技術管理建議,印發明白紙并通過微信群轉發給新型經營主體;同時,他的下一步目標就是創造河北省最高畝產紀錄。

王建威在田間為農戶指導服務(央廣網見習記者 王偉倩 攝)

多年的風吹日曬,使得52歲的王建威看上去有些蒼老,一眼看上去,不像一個在機關工作的人員,倒像是一個多年在田間勞作的農戶,這更增加了他與農戶的親和力。

為了普及科學的種植技術,每年在糧食、蔬菜播種前和作物生長的關鍵期,他都通過舉辦培訓班、到田間走訪指導等方式,把先進的農業技術傳授給農民,提高農作物產量,增加農民收入。僅2018年春天他就開辦技術講座14場,現場指導300多人次,解答農民朋友電話、微信咨詢600多次。

打破傳統種植 用新技術帶富村里人

距離南張莊村大約3公里的高嶺鎮候陀村,有個44歲的漢子叫黃曉松,他就是王建威微信群里最早的“群員”之一。

今年春節一過,黃曉松就開始忙活上了,他現在可是村里的“種田能手”“農村致富帶頭人”,手頭要照料的就有1500多畝地。

無人駕駛拖拉機等智慧農機正在進行鎮壓鋤劃作業(央廣網發 孫威 攝)

黃曉松采購的農用無人機(央廣網見習記者 王偉倩 攝)

眼下,正值小麥管理關鍵期,在黃曉松的高優農業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種植的麥田里,無人駕駛拖拉機等智慧農機正在進行鎮壓鋤劃作業,自動化機械、物聯網等現代科技的投用,大大提高了作業精度、效率,減少投入成本。

王建威與黃曉松(右一)在田間交流(央廣網見習記者 王偉倩 攝)

說起黃曉松和王建威認識,還是在2008年。那一年,黃曉松從村里的閑散耕地和老百姓手中承包了200畝土地,一開始,他像父輩一樣,也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精耕細作,用傳統的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,結果投資不少流汗不少,增產增收卻不見效。后來,黃曉松意識到,在種植過程中自己必須要改變,要不斷地思考和學習。農閑的時候,他除了鉆進書本里,就是去縣農業局的技術服務站拜師傅學技術,一來二去,就成了農業專家王建威的學生。發現到蟲害問題,黃曉松第一時間就把老師接到地里“診治”,不敢有絲毫的松懈和大意。

功夫不負有心人,第二年,黃曉松種的小麥產量增加15%,每畝效益增加了360元。

王建威與黃曉松正在交流(央廣網見習記者 王偉倩 攝)

2011年,黃曉松又承包了300畝地,除了種植傳統的玉米、小麥農作物,還種植了經濟作物蔬菜和水果。

黃曉松在展示智慧農業物聯網監測系統(央廣網見習記者 王偉倩 攝)

如今,黃曉松積極發展智慧農業,通過物聯網監測系統,將訂單管理、實時監控、軌跡回放、作業統計、作業質量分析等一系列信息集成到同一決策管理平臺,實現對農業生產的全程數字化管理,成功打造了以智慧農機和精準作業為引領的“智慧農場”型發展新模式。不僅實現了自己富裕,還帶動不少村民致富,被當地群眾評為“種田能手”“農村致富帶頭人”。

2020年,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,王建威帶領全縣60余名農技推廣人員、10余名技術專家開展線上服務、指導和在線診斷,及時解答農業問題120余個,發布服務日志300余條,有效實現了農技指導24小時全天候、跨時空高效服務。

培育出 “辣都紅9”辣椒

當下,正值辣椒育苗最佳時期,在望都縣辛解村農業園區的溫室內,椒農們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育苗工作,其中還有王建威忙碌的身影。清漂盤、擺盤、點種、封土作業……育苗的每一個步驟,王建威都認真地為椒農們指導服務。而有著豐富的農業技術經驗的王建威,曾經在辣椒育種研究方面也是“半路出家”。

有一次,龍莊村椒農牟建設找到王建威說,家里種的5畝羊角椒出現了病害。原本王建威的專業是農作物栽培和管理,當時對辣椒種植并不在行。但他隨牟建設來到地里,見辣椒葉片卷曲,零星有幾個小辣椒,王建威揪心地對牟建設說:“我回去就查資料?!?

回到家已經很晚了,他顧不上吃飯就開始查資料,他發現羊角椒由于長期的單一種植導致品質退化、易感染病蟲害的情況,這也是全縣普遍存在的問題?!凹訌娞镩g管理只能治標,不更新品種,解決不了實際問題,而單靠農民解決不了這個問題?!蓖踅ㄍf。

王建威在田間為農戶指導服務(央廣網發 望都縣融媒體中心供圖)

于是,王建威開始培育新品種,選種、采種、育苗,細心觀察每一株辣椒的生長情況……無論炎炎烈日、刮風下雨,試驗田里都能看見王建威的身影。經過反復試驗,王建威終于培育出了坐果率高,抗病蟲害、抗除草劑和抗倒伏能力強的“辣都紅9”辣椒品種。試種當年即被種植戶搶種1000多畝,每畝純收入高出其他品種辣椒1000多元。

“中國辣都”——望都縣(央廣網見習記者 王偉倩 攝)

為了新一年的辣椒種植,王建威早已為辣椒企業和辣椒種植大戶制定了從種植(育苗)到收獲的系統種植管理標準。

30年來,王建威累計為農戶“傳經送寶”近3萬次,培訓農民6萬多人次;為全縣引進推廣蔬菜新品種56個,選育辣椒新品種3個;與河北農業大學等院校合作,促進糧食蔬菜科技成果轉化13項,增加社會經濟效益28億多元。今后,王建威將繼續帶領更多的農戶走向創業致富的小康之路,助力鄉村振興發展。

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“央廣網”客戶端。歡迎提供新聞線索,24小時報料熱線400-800-0088;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“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”線上投訴。版權聲明: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轉載請聯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。

標簽: 南張莊村 農業技術 智慧農業

熱門資訊

圖片新聞

精彩新聞

做家务的男人第二季在线观看
<wbr id="fxoix"></wbr>
<wbr id="fxoix"></wbr>